「我想討論我的正義感,因為最近的事件居然讓我有被灼燒的憤怒。我平常生活壓力這麼大,都沒有這麼生氣,我應該算是一個情緒管理超好的人吧!所以我不懂,我怎麼會整個牙起來……」
他坐在對面,眼神專注,語氣裡帶著壓抑的激動。
他說的是最近有關黃子佼與孟耿如的事件。當看到有人出來支持復出、按讚加油,他的內心感到不可思議,完全無法接受:「如果他們有看到判決書,那些受害的孩子…這些受害者還沒有獲得補償,這個案子還沒有結束,怎麼可以……」
另一個個案,則是看到幼兒園性侵案的新聞,感覺自己彷彿被拉入某個畫面,看見孩子受害、受苦、無助,內心揪緊到身體疼痛,感受到強烈的無能為力。
我不會直接告訴他們:「你可以練習專心回到自己。」
也不會提醒他們:「要學會和別人的事保持距離。」
因為我知道,這份憤怒,這份撕心的疼痛,不只是情緒,那是他們心中的愛。
所以他們無法對這些新聞視而不見,因為內心深處,有一個信念在說:世界不能是這樣的,孩子不能被這樣對待,不應該沒有人負責,不可以這樣算了。
他們的內在反應,是他們對生命的深刻承諾。
只是我們可以一起了解,內在經歷了什麼?
當我們持續關注、投入某些角度,即使沒有直接經歷,也可能產生類似於創傷受害者的情緒經驗。我們可能會感到憤怒、悲傷、無力,並且循環在這些感受中。
如果新聞中的事件與我們過去的傷痛經歷有相似之處,可能會觸發感同身受的情緒與身體反應。例如,曾在童年經歷虐待的人,看到兒童受害的新聞時,整個身心狀態,可能彷彿進入當年的時空。
這類新聞通常伴隨著大量的追加報導、網路論述、留言。我們的不敢相信與無法接受,會讓我們不斷追蹤資訊,想要釐清事情的真相,卻發現自己逐漸被資訊淹沒。大腦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,可能導致焦慮、憂鬱、失眠,甚至讓我們與自己的生活脫節,感覺整個人漂浮著,無法穩穩地站在當下。
我們需要了解,我們的心能夠承載多少?如何在關懷社會的同時,自我守護?
<將關懷化為行動>
憤怒可以成為燃料,但如果只是燃燒自己,只會留下疲憊與無力。願意的話,對相關單位表達支持、捐款,或者清楚坦誠地發表自己的立場,都能讓這份關懷有安全的出口。
<設定資訊攝取的界線>
我們無法承受無限的資訊量。當我們做出行動後,就允許自己只接收「限量」的新聞,留出消化與沉澱的空間。在足夠的空間裡,你才會知道這件事跟你內心的「傷口」,或「正義感」有怎樣的連結,才能好好的問自己:什麼是我需要的?什麼是這個社會需要的?
<照顧身體,穩住日常>
要讓大腦停下來不容易,最簡單的方法是接觸大自然、運動、穩定作息,身體有力量,內心才有足夠的空間承載這些感受,而不是被淹沒。
他問我:你覺得我的正義感是不是什麼病態跟問題?
我跟他說:「我很敬重你的憤怒,謝謝你的心意,這個社會需要你的光,因此我真心希望你安好。」